許多人覺得「嘴巴乾一直需要喝水」或是皮膚乾裂,只是作息不好、喝水不夠,甚至歸咎於天氣太乾。但當這些狀況長期存在,甚至伴隨眼睛乾澀、口腔潰瘍、牙齦出血時,就要留意是否是乾燥症。
乾燥症(Sjögren’s syndrome)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分泌腺體,例如唾液腺、淚腺。這使得原本應該自然分泌的唾液與淚液變少,導致患者常年處於「乾」的狀態。
最典型的表現包括:眼睛乾澀、口腔乾燥症(又稱口燥症)以及皮膚乾燥症(有些人會稱為身體乾燥症或黏膜乾燥)。這些症狀不僅造成日常不便,還可能進一步影響角膜、牙齒與消化系統的健康。乾燥症不是單純的『乾一點』,而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,自律神經功能則可能進一步影響分泌狀況。
乾燥症的症狀可分為「局部」與「全身」兩大類,並且常常交錯出現。
乾燥症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。許多患者在被診斷時,已經同時伴隨其他免疫或內分泌疾病:
• 類風濕性關節炎(RA):出現關節腫脹與僵硬。
• 紅斑性狼瘡(SLE):一種影響全身的免疫疾病。
• 甲狀腺疾病:免疫異常常常牽連到內分泌系統。
因此,當一個人出現口腔乾燥症或皮膚乾燥症時,醫師通常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與其他免疫疾病有關。這也是為什麼乾燥症常常被視為「免疫失衡的冰山一角」。
因此,建議患者應先由風濕免疫科專業醫師檢查與確診,並依醫囑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,再搭配後續的自律神經調節。
乾燥症的確切成因仍未完全釐清,但研究顯示,其主要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,自律神經失調則可能是影響症狀表現的次要因素。
自律神經如何影響分泌功能?
• 交感神經:讓身體進入「戰鬥狀態」,抑制消化與分泌。
• 副交感神經:負責「休息與修復」,刺激唾液腺、淚腺、皮脂腺正常分泌。
當副交感神經長期低落,或交感神經過度緊繃時,就會直接表現為:
• 唾液分泌不足 → 口腔乾燥症(口燥症)
• 淚液分泌不足 → 眼睛乾澀 (乾眼症)
• 皮脂腺功能低落 → 皮膚乾燥症(身體乾燥症、黏膜乾燥)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乾燥症患者會同時抱怨壓力大、睡不好、消化不良,因為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衡的外顯信號。
許多患者除了乾眼、乾口之外,還常伴隨以下症狀:
• 長期疲勞,即使休息仍覺得無力
• 睡眠品質差,容易半夜醒來
• 焦慮或憂鬱情緒
• 消化不良或腸躁症
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典型表現。換句話說,口腔乾燥症、皮膚乾燥症雖然與自律神經有關,但主要根源仍是免疫系統異常,自律神經失衡則會讓症狀更明顯。
目前乾燥症的治療多以「症狀緩解」為主:
• 人工淚液、人工唾液:補充不足的分泌。
• 免疫抑制劑:減少免疫系統攻擊。
• 生活調整:避免乾燥環境、多補水。
這些方法雖然能暫時改善乾眼、口乾或皮膚乾,但並未觸及背後的問題:免疫與自律神經的失衡。
這些方法雖然能暫時改善乾眼、口乾或皮膚乾,但並未觸及背後的問題:免疫與自律神經的失衡。因此,患者在完成風濕免疫科醫師的檢查與藥物治療後,若同時結合自律神經調節,不僅能提升整體治療的穩定度,也能在藥物反應不足時,提供顯著的加乘效益。
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,若能進一步調整自律神經,不僅能提升藥物療效,尤其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時,自律神經調節往往能帶來加乘改善,讓乾燥症患者,包括口腔乾燥症與皮膚乾燥症患者,生活品質有機會獲得明顯提升。
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提供了這樣的整合方案。
1. 檢測:利用神經電生理檢查與自律神經檢測儀(HRV)分析交感與副交感的平衡。
2. 調節:透過醫師評估,以物理性儀器溫和調理。搭配呼吸訓練、衛教運動,讓自律神經回到穩定狀態。
3. 生活調理:從睡眠、營養、壓力管理著手,全方位支持免疫系統。
• 眼睛乾澀減緩,不再過度依賴人工淚液
• 口腔乾燥症改善,飲食與說話更輕鬆
• 皮膚乾燥症、黏膜乾燥減輕,日常生活更自在
• 睡眠品質提升,白天精神更佳
• 焦慮感下降,免疫反應更平衡
「乾燥症,不論是口腔乾燥症還是皮膚乾燥症,都不是單純的小毛病,主要是免疫系統失衡的反映,而自律神經失調可能進一步加重症狀。」
若只依賴人工淚液或藥物,往往只能治標。唯有同時調整自律神經,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。
如果你正被乾燥症困擾,不妨從自律神經檢測開始,進一步了解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讓免疫與神經重新回到平衡。
Q:乾燥症和單純眼乾有什麼不同?
A:單純的眼乾可能和環境、用眼過度有關,但乾燥症是一種系統性的免疫疾病,會同時影響淚腺、唾液腺,甚至造成口腔乾燥症與皮膚乾燥症。
Q:嘴巴乾一直需要喝水,是乾燥症嗎?
A:若長期有口腔乾燥症(又稱口燥症),喝水仍無法改善,並合併牙齦出血或口腔潰瘍,就可能與乾燥症或自律神經失調有關,建議接受專業檢測。
Q:皮膚乾燥症和一般皮膚乾燥有差別嗎?
A:一般皮膚乾燥多和季節或保養不足有關,而皮膚乾燥症(包含身體乾燥症、黏膜乾燥)通常與免疫失衡、自律神經失調有關,需專業介入。
Q:乾燥症會好嗎?
A:透過風濕免疫科醫師的確診與藥物治療,再搭配自律神經調節與生活調整,可以顯著改善生活品質。
Q:自律神經調節療法會不會取代藥物?
A:不會,而是與傳統治療並行,幫助減輕症狀、提升穩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