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家長一聽到「發展遲緩」,就會擔心孩子是不是「智能不足」。其實,發展遲緩與智能不足並不劃上等號。發展遲緩是一個「暫時性的描述性診斷」,意思是孩子目前的各項發展(包括語言、動作、認知、社交、情緒等)比同齡兒童慢,但這並不代表他將來一定有智能障礙。
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早產、環境刺激不足、慢性疾病、感覺統合困難、語言環境限制、甚至只是個體發展差異。這些孩子在適當介入下,多數能逐漸追上同齡孩子。然而,如果遲緩的狀況持續存在,且在認知與日常生活自理上也明顯落後,才可能被判定為「智能不足」或「智能發展障礙」。
臨床上,智能不足(即智力障礙)需經由專業心理師使用標準化智力量表(如 WISC 或 WPPSI)測量 IQ 值,一般若 IQ 低於70,並且在適應行為評估中顯示日常功能受損,才能被正式診斷為智能障礙。而發展遲緩的孩子,可能在某些面向表現落後,但整體認知仍在正常範圍,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與練習。
換言之,發展遲緩是「警訊」而非「定論」。早期發現、持續追蹤與適時治療,是協助孩子成長的關鍵。醫師與治療團隊會依據孩子的發展狀況提供個別化訓練計畫,包括語言治療、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與親職指導。家長的配合與耐心也十分重要,避免用比較或責備的態度看待孩子,應該以鼓勵與陪伴代替焦慮。
總結來說,發展遲緩不等於智能不足,但若放任不管,某些孩子的潛在問題可能因缺乏刺激而惡化。早期評估與介入,是區分暫時性遲緩與真正智能障礙的關鍵,也是幫助孩子邁向更好發展的第一步。
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