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律不整的改善方式會因為成因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,但核心原則包括找出誘發因素、穩定自律神經、改善心臟結構或電氣傳導問題,以及必要時使用藥物或介入治療。首先,若心律不整屬於「良性」型態,例如期前收縮(PVC、PAC),通常與壓力、睡眠不足、咖啡因、酒精或電解質失衡(如低鉀、低鎂)有關,此時改善生活型態常能大幅減少發作頻率。建議患者維持規律作息、補充足夠水分、避免高咖啡因飲品、減少菸酒,並透過深呼吸、冥想或溫和運動來穩定自律神經,這些常是第一線的處理方式。
其次,對於情緒緊張或壓力過大族群,交感神經長期亢奮會使心跳更容易不規則,因此改善壓力管理、提升睡眠品質,是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臨床上不少患者在改善失眠、減輕焦慮後,心律不整自然明顯減少。此外,若心律不整與甲狀腺疾病、貧血、感染或心肌炎等身體狀況有關,則必須針對原始病因治療,否則即使使用心律藥物也無法真正根治。電解質補充(如鉀、鎂)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能帶來顯著改善,尤其是經常熬夜、運動流汗多或腸胃不佳的人。
若心律不整型態較複雜,例如心房顫動(AF)、心房撲動、或持續性心搏過速,則需要心臟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、抗凝血藥物或進行「電燒消融手術(Catheter Ablation)」。目前消融術在多數心房顫動患者中成功率高,並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與心衰機率,是近年非常常見且成熟的治療方式。
改善心律不整沒有「一招見效」的方法,最重要的是先接受心電圖、24小時或7日動態心電圖(Holter)、抽血檢查等完整評估,找出真正原因,再配合生活調整與必要的醫療處置。多數患者只要透過正確治療與規劃,就能有效減少心律不整、提升生活品質,也大大降低併發症風險。若心律不整伴隨胸痛、暈厥或喘不過氣,則需立即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