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電圖可以看出心律不整嗎?


心電圖(Electrocardiogram, ECG)確實是臨床上判斷心律不整最重要、也最常用的檢查工具之一。心電圖透過在胸前與四肢貼上電極,記錄心臟在跳動時產生的電流變化,進而呈現出心臟節律是否規則、傳導路徑是否正常,以及心臟各部位收縮的時序,這些資訊都能協助醫師判斷是否存在心律不整。然而,心律不整的種類非常多,包括心搏過速、心搏過緩、房顫、期前收縮、心房撲動、心室性心律不整等,每一種表現在心電圖上的特徵都不同,因此醫師會依據心電圖的形態與節律變化來進一步分析問題的來源。

一般來說,若心律不整在檢查當下有發作,心電圖通常能清楚顯示異常節律,如心跳忽快忽慢、節律不規則、心跳停頓過久或出現額外的異常波形。但若心律不整發作是間歇性的,例如偶發性心悸、跳漏一拍或睡覺時偶爾出現的不適,剛好在做心電圖時未發作,心電圖結果就可能呈現正常。這種情況下,醫師通常會建議進一步使用 24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動態心電圖(Holter)來追蹤,以提高抓到異常心律的機會。目前也有更精準的長期監測工具,例如可佩戴數天的貼片式心電圖,或植入式心律監測器,用於偵測少量但重要的心律事件。

此外,心電圖除了偵測心律不整,也能提供其他心臟狀況的線索,例如心肌缺氧、心肌肥厚、電解質異常或藥物影響等,這些都可能間接與心律不整相關。因此當患者有心悸、胸悶、暈眩、呼吸不順、或不明原因的疲倦時,心電圖是第一線且極具價值的檢查。

心電圖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心律不整,但是否能偵測到端看異常是否在檢查時發生。若症狀反覆出現但心電圖卻正常,仍建議進一步做長時間的心律監測,以免漏掉重要的心律異常。

 
 
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 /







相關問題
前一篇: 怎樣才算心律不整?
下一篇: 猝死前有什麼徵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