猝死大多是因為心臟或重大器官在短時間內突然失去功能所導致,其中以「心因性猝死」最常見,例如心律不整(心室顫動、心室頻脈)、急性心肌梗塞等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猝死事件在發生前其實並非完全毫無徵兆,只是症狀有時不典型、容易被忽略或被當成日常疲勞。若能及早辨識、及早就醫,往往能大幅降低猝死的風險。
最常見的前兆是胸悶、胸痛、壓迫感,尤其是壓在胸口像被重物壓住、持續數分鐘以上、與活動相關、甚至休息也無法緩解。部分人會把這種感覺誤以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,使危險被延誤。其次是呼吸困難、喘不過氣,可能在輕微活動時就出現,或夜間突然感覺快窒息,這通常反映心臟無法有效供血。
另外,心悸、心跳忽快忽慢、明顯不規律也是重要警訊,特別是突然出現的強烈心悸、伴隨頭暈、眼前發黑或快要昏倒的感覺,常代表危險的心律不整正在發生。部分患者會出現極度疲倦、虛弱、冒冷汗、噁心想吐,這類症狀較不典型,但若與胸口不適一起出現,要高度懷疑心臟問題。
需要特別提醒的是,有些猝死前的徵兆非常「神經性」——例如莫名的焦躁不安、強烈瀕死感、胸口悶到說不出話,甚至患者自己會形容「覺得今天不太對」、「有一種說不出的不舒服」。這類模糊的警訊雖然不具診斷性,但若合併上述症狀,更應及早就醫。
最後,暈厥(昏倒)是最危險的前兆之一,尤其是無預警突然昏倒、活動中昏倒,或昏倒後伴隨心跳不穩、胸痛等,都可能代表致命性心律不整,不應自行觀察,務必立即送醫。
猝死前的徵兆雖然不一定明顯,但不少人其實都出現過胸悶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極度疲倦、莫名不安或昏倒等警訊。若這些症狀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、逐漸惡化,或有心血管風險(例如抽菸、三高、家族史),務必立即就醫,越早處置就越有機會避免悲劇發生。若有需要,我也能協助你整理更完整的風險自評、就醫時機或預防方法。
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