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症會有什麼行為?


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退化或疾病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,因此會出現一系列行為與情緒上的改變。這些行為並非患者「故意」或「個性變壞」,而是腦部功能受損後的自然表現。常見的行為包括記憶力下降、時間與地點的混淆、對熟悉的人事物變得陌生、語言表達變得困難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能力減弱。患者可能會忘記剛發生的事情、重複問相同的問題,或無法記得重要的日常資訊,例如吃藥、吃飯甚至回家的路。

行為上的變化也常見,包括情緒不穩、焦慮、易怒、激動、出現幻覺或妄想。例如,有些失智症患者會懷疑家人偷東西、說有人要害他,或看到不存在的人影。還可能出現「日落症候群」,即傍晚時特別容易焦躁或困惑。此外,一些患者會表現出遊走行為,突然離家走失,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也會迷路。也可能有反覆整理東西、把物品藏起來、甚至一下子脫光衣服等行為,這些都是大腦控制行為能力下降的結果。

日常功能退化也是失智症的重要特徵,患者可能逐漸失去原本熟悉的技能,例如煮飯、理財、搭車,甚至穿衣、洗澡、使用廁所也可能需要協助。部分患者會變得缺乏判斷力,例如容易受騙、做出危險行為或不適當的社交舉止。睡眠作息紊亂也很常見,包括半夜起床走動、日夜顛倒等。

 

失智症的行為變化並非單一型態,而是由記憶、認知、語言、行為與情緒多重問題交織而成。家屬在照護過程中需要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,耐心陪伴並適度調整環境,以提升患者的安全與生活品質。如有疑似症狀,建議及早就醫,由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評估,愈早介入,愈能延緩退化並改善照護負擔。

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 /







相關問題
前一篇: 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一樣嗎?
下一篇: 最年輕失智幾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