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大眾提到失智症時,多半會聯想到高齡長者,但醫學統計顯示,失智症並非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。所謂的「早發性失智症」(Early-Onset Dementia)指的是在 65 歲以前發病的失智症,而目前國際上曾記錄到20 多歲就出現失智症的極端個案,雖然罕見,但確實存在。大部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的發病年齡落在 40 到 60 歲之間,這些人往往正處於工作與家庭責任最繁重的階段,因此對生活的衝擊甚至比高齡長者更大。
造成年輕族群失智的原因與一般退化性失智症不同,並非單純與年齡老化相關,而是可能受到基因突變、代謝疾病、腦部發炎性疾病、頭部外傷或其他罕見疾病影響。其中,「家族性阿茲海默症」是一種重要的例子,通常由特定基因(如 APP、PSEN1、PSEN2)突變引起,可能在 30~50 歲就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、判斷力變差等症狀。有些代謝或遺傳疾病,如威爾森氏症(肝豆狀核變性)、某些罕見神經退化疾病,也可能導致年輕時就出現失智表現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發性失智症在初期症狀上不如老年型典型,常被誤認為壓力大、憂鬱症、過度疲勞或工作倦怠。例如,患者可能表現為做事變得不專心、抗壓性下降、情緒變得敏感、衝動或易怒,有些人甚至在職場績效下降後才被家人或同事注意到異樣。正因為症狀較隱晦,許多早發患者往往延遲多年才獲得確診。
若懷疑自己或家中年輕成人出現記憶退化、語言表達困難、工作能力明顯下降、個性大幅變化,建議儘早尋求神經科、精神科或身心科進行專業評估,包括神經心理測驗、血液檢查、影像檢查,必要時也可能需做基因檢測。愈早診斷出原因,就愈能針對可治療的疾病(像是代謝異常、腦部發炎)進行介入,或對退化性失智症進行延緩與功能維持的治療。
失智症並不限於高齡族群,最年輕的失智病例甚至可見於 20 幾歲,但極為罕見。大多數早發性失智症落在 40~60 歲之間。若年輕族群出現不尋常的認知與人格變化,務必及早就醫,以便釐清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。
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