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症是一種會逐漸影響記憶、語言、判斷力與日常功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而「失智的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失智」其實沒有單一標準答案,因為這與失智症的種類、病程階段、個人性格以及腦部受損位置等多種因素有關。根據臨床觀察,在失智症的「早期階段」,相當多患者其實是有「自知力」的,也就是他們能感受到自己在記憶力、專注力或處理事情的速度上變得不如以往。例如,他們可能會說:「最近怎麼老是忘記事情?」「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得不太一樣。」這類病人往往會因為察覺自己的退化而感到焦慮、沮喪,甚至因此主動尋求醫療協助。
然而,當失智症進入「中期到後期」時,大腦受損的範圍擴大,與自我覺察相關的腦區(如額葉及部分內側結構)會逐漸退化,使得患者對自身狀態的認知能力下降。到了這個階段,許多患者會出現「病識感缺乏」(anosognosia),也就是不承認自己生病,甚至完全不了解自己功能正在退化。例如,有些人即使明顯無法完成日常工作,仍堅稱自己「一切正常」,或當家屬提醒他記憶變差時,他反而可能否認、反駁甚至生氣。這並不是患者故意否認,而是大腦功能受損導致的生理現象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自知力」並非黑白分明,而是程度不一。有些患者在某些時候清楚自己能力退化,但在壓力下或遇到較複雜情境時,自我覺察可能迅速下降。此外,失智症的亞型也會影響患者是否能察覺到自己的變化,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通常具備一定自知力;而額顳葉型失智症因為前額葉退化較早,患者往往從早期就缺乏病識感。
失智症患者在疾病初期較可能知道自己正在變得不同,但隨著病情進展,大多數人會逐漸失去對自身狀態的認知。對家屬而言,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減少誤會與衝突,並在照顧時避免責怪患者「故意不配合」,而是以耐心、同理與支持的方式陪伴他們面對疾病。
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欲接受相應神經調節療法,請加入 Line 好友諮詢。
點擊加入好友